华裔女孩的「美国梦」- 史丹福大学最年轻终身教授李飞飞

  她是全球十大顶级科学家之一,也是史丹福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她也曾帮人遛狗,做过清洁工、中餐馆收银员、洗衣妹……她就是深受爱戴的斯坦福人工智慧实验室和计算机视觉实验室负责人——李飞飞!

  

  去年11月,谷歌已成功邀请华裔人工智慧界女科学家李飞飞,成为云计算部门的负责人之一。从清洁工到谷歌首席科学家,她是如何逆袭的?

  到了美国不会英语,每天睡4个小时考进名校

  李飞飞,1976年出生,16岁就被父母带去了美国新泽西州 Parsippany小镇生活。但她并不是富二代,父母都是清贫的知识分子。可是,他们全家对英语却一窍不通。

  因此,光是李飞飞的入学就颇经历了一番周折。爸爸就去给别人修相机,妈妈就去当收银员,她去中国餐厅打工,为了生计,她还在镇政府、教育部门、多所高中之间奔走数月,后来好不容易进入一所当地排名中等的学校。

  李飞飞周旋于工作和学习之中。最辛苦的时候,她一天只睡4小时。

  她从小理科和数学就很牛逼,到了美国更是秒杀同班同学,毕业时,她考了全年级第六,好大学随便挑,最终她选择了能提供全额奖学金的普林斯顿大学。

  

  移民小孩考入名校当时还轰动了整个小镇。有报纸专门刊载了她的故事,标题是《「美国梦」成真了! 》

  普林斯顿的学术生活对李飞飞而言是幸福的。在这里,她接触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完全不同于唐人街上的餐馆。但是,她的父母却仍在Parsippany过着艰难的生活。

  李飞飞敏锐地注意到了市场上的机会,她决定借钱买下一家洗衣店,交给父母经营。她从此过上了双城生活,周一到周五,她是普林斯顿物理系的学生,到了周末,她回到 Parsippany,帮家里打理洗衣店的生意。

  后来她笑言:「我非常爱普林斯顿,不过也非常爱我的洗衣店,缺少了它们中的任何一件,都没有现在的我。」

  放弃华尔街十万年薪去做藏医,三年成为斯坦福终身教授

  

  

  1999年本科毕业,刚好赶上了大牛市。好多人都拿到了来自华尔街的offer。面对着年薪至少十几万美元的麦肯锡、高盛等多家华尔街机构对她的邀请,她很纠结,因为那个时候,李飞飞希望能去西藏做藏药研究。但接受这份工作,就可以极大缓解父母困境。

  正当她左右为难的时候,她的父母都鼓励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她去西藏研究了一年藏药,父母和她自己都选择了一条更清贫的人生路。

  之后,李飞飞的梦想是去读一个PhD,尽管在这期间她一分钱也挣不到。

  当我们今天纵观李飞飞的人生时,会发现,这种追随内心的热情和强硬坚韧的作风,始终贯穿着她的行为轨迹。正如博士毕业后,她选择了当时还不太流行的图像识别作为研究方向一样。

  图像识别技术,是人工智慧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高峰。简单来说,它就是要教会计算机看图说话。要知道,「看到」和「懂得」是不一样的。比如,你可以告诉计算机,「猫」就是有着圆脸、胖身子、 两个尖尖的耳朵,还有一条长尾巴的东西。

  可是,如果图片是这样的呢?

  一个3岁小孩都能从图片中识别出「猫」,可是计算机却做不到。

  李飞飞研究了很长时间,始终没有突破。较好的教授都劝她换个方向,以便拿到tenure(终生教职:在西方高校,有了tenure就相当于终生的职业生涯都有了保障)。

  她当然没有同意。有一天,李飞飞突然意识到,由于人眼每200毫秒就能获取一幅图像,一个3岁儿童可能已经获得了上亿次的图像识别训练,是计算机的几何级倍数。

  也就是,关键在于自主训练量。

  李飞飞马上开始着手,从twitter上抓取海量照片,将它们统统打上标签后,训练计算机进行机器学习。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就是给出一定算法,让计算机自己学习。

  这个过程是艰苦的。如今,机器学习已经是热门概念,可在2007年,李飞飞的实验室缺少人手,又申请不到经费。最困难的时候,她一度想重开洗衣店,筹集实验资金。

  她从亚马逊的众包平台中找到了解决办法,让全世界的网友一起给图片打标签。当时,李飞飞的研究项目,一度是该众包平台全球最大的雇主。

  人工智慧越火,越要冷静做研究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如果没有李飞飞和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在泡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就没有如今人工智慧。

  回溯过去,李飞飞在计算机视觉上的研究已经花费了15年。她并没有离开斯坦福,只是利用两年学术假去Google 继续搞研究。

  在李飞飞看来,目前的图像识别与人工智慧,还只相当于一个牙牙学语的3岁儿童。而从3岁到10岁的过程,才是 AI 技术的难点和关键。未来的 AI 开发,将交棒给工业界,这也是她加入谷歌的原因。

  「在美国学术界有个传统,那就是每7年教授可以休一次假,但我已经连续教学12年没修过假了!」她表示两年后还会回到斯坦福,和学生们一起,继续做研究。

  面对现在人工智慧的大风口,李飞飞却说:「我做研究的心得就是,眼睛看到的前方应该是边角空旷的。如果你眼睛看到的前方是热闹的,那这个方向就不是最好的研究方向。而空旷的地方一般都不是热点,因此你必须找准自己的焦点。」

  李飞飞给博士生们写的信中,是这样警醒她的学生的:

  

  当你在机械地开展你们的工作前,请扪心自问:我们的研究会重新定义这一领域的未来吗?而不是「这个方向没有人写过」或者「让我来解决这个小问题,它的成果会很容易展示」;研究意味着「如果我做了,这一重大问题就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我做了,我就真正开拓了这一领域。」

  「人工智慧现在越火,越希望冷静做研究」,无论是公开和私底下,李飞飞总是这样强调。

  2017-03-15 由 海西商圈 发表于 故事

  公众号ID:scannews

  结合平面报纸,网际网络,微信平台 - 圣路易时报?关注美国梦 是圣路易斯最受华人社区和主流社会喜爱与敬重之全功能新闻媒体!